九天神皇 > 鉴宝秘术 > 第三五零一章 古董通灵(一)

第三五零一章 古董通灵(一)


“君不见,宣纸无言,唯留石涛震耳,板桥流韵,悲鸿啸林,苦禅惊秋,冠中吐秀;宣纸无色,却叫白石纷呈,大千可染,美林抱石,海粟泛金,稚柳扬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在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,我看到了古往今来无数书画艺术大师在宣纸面前谦恭的身影,听到了他们对宣纸无限崇敬的感言。

        古代的大师就不说了,单说黄胄、李可染、李苦禅、白雪石、刘海粟、赖少其、刘大为这些当代著名的书画家,哪位来到宣纸的故乡,不是满怀敬仰、心存感激

        李可染曾深情地对宣纸工人说:‘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,是我的恩人。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!’

        赵朴初赋诗宣纸:‘看挽银河照砚池,泾县玉版启遐思。澄心旧制知何似,赢得千秋绝妙词。’

        吴冠中曾撰《宣纸恋》文,以形容宣纸之妙:‘宣纸诞生了,这滋润、宽敞的处女地真诱人……黑白之相搏、相咬,淡浓之相竞、相渗,偶然性和必然性在‘棉质’的差异中变幻……都是绘画,都是宣纸这特殊材料所引的绘画特色。’

        妙味无穷的宣纸,完全般配得上如此诗意的描述和如此真诚的赞美!

        结束短暂的乌溪采风,时逢‘沿溪纸碓无停息,片舂声撼夕阳’的黄昏。

        蓦然回——

        袭蓝底白花,两袖乌溪清芬,她头上戴青檀叶子编制的翠冠,翩然飘来,又向金辉斑斓处飘去……我知道,这是宣纸的精魂!”

        听到这里,张天元和欧阳晓丹都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柳怜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两人的想法却是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天元是惊讶于柳怜如此的博学多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欧阳晓丹则是惊讶于柳怜竟然可以将宣纸说的如此美好,仿佛那字天上飘然而至的仙女般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咳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看到两人目瞪口呆的表情,柳怜干咳了两声笑道:“让你们见笑了,我只是有感而,曾经亲眼目睹过宣纸的曼妙,这会儿有些情不自禁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正常,正常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天元摆了摆手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欧阳晓丹此时还在那里喃喃自语“想不到啊,真是想不到啊,区区的纸张,竟然也能收藏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是不是有生出了收藏的心思啊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天元笑着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怎么,不行啊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倒不是不行,只是不懂行的情况下,我劝你还是不要轻易玩古董的,不然被人卖了都不知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天元摇了摇头道:“而且古董可是闹鬼的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少骗人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欧阳晓丹叉着腰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还真不骗你。

        前段日子我回了趟中国,就出了件新鲜事,纷纷传言慈禧太后的件宝贝面世。

        我本闲散多日,冬日山高水冷,无心探得究竟,几位朋友却意味深长地说:‘越是无心寻觅,越是天随人愿。’

        果然,不几天,个满口唐城口音的老者就找上门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老者神秘兮兮,须皆白,尤其是两道白眉,下垂过眼,宛如世外高人,又像得道高僧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还不稀奇,老者啜着我泡好的铁观音,边顺嘴吹气,边漫不经心地让我猜他的年龄,我从6o开始,以每次5岁的台阶向上猜,直猜到1oo岁,老者都是闭目摇,笑而不语。

        说实话,那个时候我有些害怕,担心自己遇到了6地神仙,满世界1oo岁仙风鹤骨的人可是凤毛麟角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我索性不再努力,笑咪咪地喝茶,几分钟后,终于是老者开了口,托着丛胡须洪亮地说:‘老朽生得早些,闹拳匪的庚子年冬天降生,如今已苟活人间1o5载。’

        我顿时对老者刮目相看,我竟然得见19oo年的人瑞,真是三生有幸。

        幸福之下,刚要表达我的敬仰,老者从口袋取出个尺把长的旱烟袋来,黄铜烟锅、枣木烟管,烟嘴是截儿白里透黄的籽玉,晶莹中微现几丝血沁,丝丝透入肌里,仿佛夹在历史门缝里的美人衣衫。

        烟嘴尾部长年累月熏染成黄色,能想象出1o5岁的老先生,每天叼在上面的暗黄门牙。

        老者把烟燃着,猛吸口,对我招招手:‘慈禧老佛爷在清东陵下葬的那年,我岁,就站在家门口看着仪杖人马从官道上迤逦而来,几百喇嘛前面引导,几百尼姑后面唱经,文武百官哭哭啼啼,直过了两个时辰才走完,忒热闹。’

        老者喝口茶接着说:‘听人说你是行里的这个?’

        举大拇哥:‘我这里有件宝贝,不知入不入得你法眼。’

        老者从口袋掏出个麂皮袋子,松开抽口,取出个很小的木盒,小心翼翼递给我。

        盒子长四寸有奇,寸宽,厚半寸,我托在手里反复打量,外观暗红衰败,用手指敲敲,有铁音,放在鼻下闻闻,有檀香,起码是百年老檀木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举着盒子对老者说:‘老人家,您这是百年前的云贵老檀啊。’

        老者微微颔,表示嘉许:‘你把它打开。’

        我取来手套,颠来倒去地看,却没有现铜钮螺钿之类的开关。

        茫茫然不知所措,老者太息声,像哀叹世道之衰微,古业之不传,淡淡地说了三个字:‘向上拔。’

        吐出的浓烟缭绕徘徊,在头顶回旋成派旧日时光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来是个套盒。

        我敏捷地把盒子拉起来,行儿里的规矩,入手知轻重,开关最费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是说开合古董的盒子不能下完成,千百年来很多的教训,尤其在打开古墓、棺椁时要万加小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古人的生死观和现在不同,他们认为地下是个乐园,个国度,是不能打扰的,所说的‘入土为安’就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为了防止有人盗墓,除摆放镇墓兽外,往往在墓道和棺椁里安装很多机括。

        诸如钢丝飞箭、淬毒匕之属,在打开墓葬的同时,机关作,取人性命。

        基于这方面的教训,古物成手是不会贸然开启棺椁的,后来慢慢扩大到各种匣函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典型的个例子就是陕州扶风法门寺的唐朝地宫,开启佛骨舍利函时,现套完善的旋转钢锥连接在锁孔上,幸亏是隔了千多年,连通铁筋早已锈烂,否则,打开的刹那会从铁函四角刺出来伤人。”


  https://www.biqugecd.net/0_829/3451976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gecd.net。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gecd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