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天神皇 > 康乾盛世,我吃定了! > 第390章 殿试

第390章 殿试


第390章  殿试

        建武四年,九月初九。

        会试中榜者前往紫禁城,到奉天殿参加殿试。

        南北榜贡士,合计二百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仅从贡士人数,就能看出此次会试较之开国那会儿的会试,明显正式了许多。

        满清贡献进士最多的会试,同样也是顺治初年,连南明都还没灭亡,会试更多不以选拔人才为目的,而是笼络人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天未放亮,这些贡士便已在奉天殿外百官站班的广场苦等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不是朱怡炅要故意折腾这些人,而是阁臣们一致要求,理由无非就是让考生们敬畏皇权。

        等了许久,总算有殿前侍卫高喊考生进殿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贡士立刻来了精神,随即会元开道,并分成南北两榜、泾渭分明的两拨人排队入内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怡炅要平衡朝堂,定下南北两榜,但即使这样,此次会试的北方贡士也还是不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不是朝臣在搞小动作,而是单纯按比例来算,大明在北方只有三省之地,而且受到破坏严重,连参加科举的考生实际也不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若非如此,朱怡炅的定都选择也不会只有南京,因为北方太残破了,根本养不起一个首都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这样也好,现在是开国之初,朱怡炅要参与到世界殖民的游戏里,定都北京明显不太合适,因为距离南洋太远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臣等拜见陛下,陛下万岁万万岁!”

        两百贡士齐刷刷跪拜皇帝,他们现在已有功名在身,可称臣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怡炅说道:“免礼。都坐吧!”

        整个奉天殿构造,遵循皇位处窄,大殿门宽,构成由小及大的喇叭回声效果,所以皇帝声音能容易传到全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谢陛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两百贡士齐声谢恩,这才按照名次,依次到自己的座位落座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统勋还在研墨,试卷就发下来:九月初九,临策天下贡士。制曰:朕恭承上天明命,君此华夷,亦既有年矣!而今天下时局,百废待兴,尤以北方残破,该当如何使北方恢复民生?

        朱怡炅想让考生畅所欲言,但内阁、礼部肯定不能这么乱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殿试虽然不考八股文,只考策论,但也得给考生一个统一的大方向。畅所欲言太过笼统,内阁这边也没办法进行阅卷,尤其考生来自天下各省,那要避嫌的人可就太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统勋看着考题有些发懵,这什么鬼?

        会试考的是历算、西洋、吕宋,通篇都给刘统勋一种开国雄主、野心勃勃的感觉,结果殿试居然又回归平常,在问如何治民理政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这才应该是正常的殿试策论,明清科举虽然会试考的是八股文,殿试却往往都会考时政策论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老朱明初在北方边镇实施的卫所军屯,逐步蚕食北元,就是殿试状元给出的答卷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还好,刘统勋应变能力不错,而且对于治民理政,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独到见解。

        只略微思忖片刻,刘统勋便奋笔疾书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场的考生有些还在沉思,有些也已经提笔开写。

        跟随的起居注官也写下:“建武四年,九月初九,上御奉天殿亲策天下贡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殿试皇帝亲自监考,时长为三个时辰。考完要两天内阅卷完毕,留一天时间送呈皇帝钦点,随后才是放榜游京。

        华盖殿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此次殿试前十的卷子都在此处。”王礼将内阁诸部已经阅卷完毕的卷子,呈递到了皇帝御案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名的卷子,朱怡炅还能静下心来阅卷,只看了几行内容,便能体会出这必定是个南方士子,而且还是江西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文章写得太漂亮了,通篇都在引经据典,无论道理还是政治立场,都让人无可挑剔。对北方民政也是侧重于不要扰民,轻徭薄赋,鼓励农桑等等。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说的都是大方向,细节略显不足。这也正常,毕竟是新科贡士,没有为官经验,但也相当不错。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至少说的没有一句是错的,文章也写得极好,政治立场也跟新朝倾向,难怪会被评为第一名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名的卷子,应该不是南方人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先是一针见血的点出北方民政的问题在于地广人稀,钱粮转运压力太重,应当鼓励百姓自行屯垦,同时将南方多余人口迁入北方。

        说的虽然都是大明在行的政策,但却进行了适当补充,算是在查缺补漏。不如第一名的磅礴大气,不过政治倾向没错,倒也可称得上优秀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怡炅微微点头,科举选的都是新人,不可能太过严苛。而且这第一、第二的见解还不错,观政学习几年,应该就能独当一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怡炅提笔勾了圈,继续往下阅卷,后面几名就有些不尽人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名通篇都在写大道理,第四名更直白,拐着弯给皇帝歌功颂德,突出一个政治正确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统勋这次总算挤进了前十,文章排在第九名,不再是内阁照顾北方考生。

        殿试也可以算是面试,考的本就不是学问,而是考生的政治立场与皇帝和阅卷大臣们合不合的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阁部大臣们立于殿下,脸色有些尴尬,因为皇帝不给面子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殿试规则,阁部大臣选出的名次,一般皇帝不会驳回。至多也就是看到喜欢的试卷,钦点为状元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宋徽宗钦点儿子为状元,直接打破了殿试不能作弊的传统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这么一会儿下来,早都已经阅卷到十名开外了,而且前十名里,只勾了几个圈,这是对阁部推选的名次不满意啊!

        两百名殿试试卷,朱怡炅阅卷半天,才算看的差不多。虽然没看完,但后面基本不用再看,因为一百名开外,基本写的就有些让人看不下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怡炅将自己看到最好的几篇再度阅卷一遍,这才提笔定下前三名,说道:“嗯,便在此拆封填榜吧!”

        这是礼部尚书林景裕的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林景裕上前将糊名从第一名开始拆开,同时张口宣布:

        状元:陈弘谋,广西临桂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榜眼:刘统勋,山东诸城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探花:高登举,江西吉水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统勋这个山东士子,居然考上了榜眼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并非超常发挥,而是先前朱怡炅的考题太不当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状元郎,朱怡炅原本没听说,现在却是记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这个陈弘谋的文章立意非常直白简单,就突出俩字,务实。明显是体会过民间疾苦,所以才能根据北方情况,因地制宜,状元名号实至名归。

        历史上,陈弘谋就是农民出身,甚至没钱去考科举,还是当地地主资助,而且陈弘谋为官,辗转各地,施政治民都会因地制宜,尽量找出最合适当地的政策。

        最重要的是,陈弘谋鼓励商业,认为应该保障农业经济的基础上,尽可能发展市场商业,实现地方脱贫。

        另一个时空的雍正元年,陈弘谋从会试两百多名,一举考到了殿试第九名,这还是其身份拖了后腿,可见其才能。

        阁部大臣们相顾无言,又早有准备。

        开国皇帝便是如此,当年老朱也是钦点了前51名进士,还顺带把无辜的考官全部凌迟处死。

        拆封填榜没花多少时间,林景裕写完皇榜,又开始写传胪帖。

        宫中女官将皇帝大印端来,让朱怡炅在皇榜用印,这皇榜就算是具备效力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后便是按流程来,皇榜送到奉天殿,交给专门负责此事的礼部官员,传胪帖则送至鸿胪寺官员手上。


  https://www.biqugecd.net/63578_63578208/182322748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gecd.net。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gecd.net